www.288-365.com  > 生态建设

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“美”

设置字体大小:【 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板  发布时间:2018-05-18


  继今年初推出大型通讯《河南有个"塞罕坝"》,聚焦商丘民权林场职工68年三代人坚守黄河故道造林护林、接力生态文明建设之后,本报记者近日再度深入采访,将报道范围扩大至明清黄河故道涉及区域,全景展现了黄河故道两岸人民斗风沙、护生态的生动实践。
  故道不"故",经过多年的治理,当地已实现从"一场风沙起,遍地一扫光"到"林映水中鱼游树,云落水底鸟穿波"的亮丽转变;故道还是那个故道,狂放不羁的黄河水已变成静静流淌的水源,两岸林成行、田成方、瓜果飘香,生态综合效益日益显现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当地并没有满足现状,而是及时出台总体规划,将生态修复工程向纵深推进,成为我省环境保护攻坚战的一项丰硕成果。
  黄河故道的整治史,是一部生动的中原儿女生态文明建设史。它反映的是甘于奉献、守住寂寞,用韧劲与耐力呵护生态文明的精神,这在民权林场三代职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;反映的是开拓进取、不断创新的精神,兰考探索农桐间作、林下种植等多种方式防沙造林,民权退渔还湖保护湿地,虞城发展"光伏+养殖""光伏+中药材种植",唤醒"沉睡的河道经济",不断刷新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认识;反映的是一种生态文明的整体观与大局观,通过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空间布局,深刻印证了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真谛,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、越走越美。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"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,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"。像黄河故道一样,我省很多地方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了从"害"到"利"、再到"美"的重大转变,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,这种转变仍然是非常脆弱的,要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。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,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。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遵循。做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,就要规划为先,统筹好空间布局,以先进的规划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;就要以经济结构转型促生态保护升级,敢于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,敢于斩断破坏生态安全的利益链;就要完善体制机制,从资金、人员等多个方面保障环境保护投入;就要建立一套政府主导、公众参与、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,让生态保护成果得以长久存续。
  生态环境保护是长久工程,贵在抓细抓长,我们要从黄河故道绿色发展之路中汲取宝贵经验,滴水穿石、脚踏实地加油干,中原大地一定会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。(本报评论员)

 

信息来源:www.288-365.com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www.288-365.com管理员